关于数字化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前言

前两天我们一个潜在客户找到我,说“我们的数字化建设要重启了,计划软硬件分离建设,调研一下你们的硬件参数”,我们聊了两个小时,聊得比较深入,由此也引发了一些对行业现状的思考,分享给大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森鹏物联网环卫产品总监--常锋涛

01
数字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上篇文章我们聊过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底层区别,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就两点,第一个是数据的获取方式不同,第二个是获取数据的颗粒度不同,信息化阶段数据是靠人工录入,数据的粗狂的、不连续的,数字化阶段的数据是实时自动采集,数据的颗粒度更细,详见《环卫数字化的底层认知-浅谈1》

 

所以说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流程的电子化,是纯软件系统的事,需要的能力模型是软件工程师团队+业务流程专家。

 

数字化建设,因为需要自动采集数据,就需要增加相关物联网的硬件解决方案,所以需要的能力模型是行业物联网工程师团队+软件工程师团队+业务流程专家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在定义物联网工程师团队的时候,前面一定要加一个“行业”呢,因为牵扯到物联网一定是分行业的,因为你要通过你的硬件方案采集到原有生产过程数据,你就必须要清晰了解原有生产工具(设备)的工作原理、特点、流程。

 

比如你要做汽车制造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你的硬件方案团队就必须熟知汽车制造自动化设备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特点,你才知道采集什么数据、用什么传感器、控制器、用什么样的传输方式把自动采集到数据无误差的传到平台,这就需要在这个领域积累很专业的能力的团队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所以,在信息化时代,你会发现很多互联网的公司,号称什么行业的系统都能做,到了数字化时代,这些什么都能做的平台公司业务开始萎缩,因为缺乏细分行业的物联网硬件能力,和某一个行业的持续深耕。

 

所以数字时代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某一个领域持续深耕且具备软硬件一体能力的公司才有可能成长为这个领域专精特尖的行业数字化能力提供商。

 
02

环卫数字化建设的三种路径分析

回到我们更熟悉的环卫领域,一般有三种建设思路,第一种是软硬件由一家提供商服务;第二种是软件自己开发,硬件由一家提供商服务;第三种是软件、硬件分别找两家提供商服务。三种思路在大的框架下都没错,但特别容易踏入雷区,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

 

第一种:
 

软硬件由一家提供商服务。

 

这种思路是最常见的,也是理论最高效的,但是甲方一定要认清乙方是口头承诺的具备软硬件一体的能力还是真的有实力,这里面有一个甄选技巧就是在招标文件中要特别注明,“所有重要作业基础数据要能实现自动实时采集”。

 

这里面有一个很容易踩的坑,就是甲方在招标文件中会写明软件功能要求和硬件技术参数,而不对需要自动采集的基础数据做要求,以为这样就是完整的技术要求,其实恰恰走进误区。

 

因为很多传感器和控制器看技术参数可能都差不多,但是要把他组成一个适用于环卫行业的数据采集技术方案(包含硬件里面的嵌入式软件),是有门槛的,就像我第一部分分析的,这种硬件集成能力是需要多年的行业积累才能形成的,举个例子,你把一台车的所有零部件都给到一个造自行车的工厂,他能给你制造出来一台合格的汽车吗?再比如你给一个专业做西餐的大厨所有的川菜食材,他能做出一桌正宗的川菜吗?这就是行业经验的壁垒。

 

所以在选择数字化建设提供商时候,一定要想清楚哪些数据是数字化必须采集的,就在招标要求中注明,这样才能避免踩坑。

 

第二种:
 
 

软件平台自己开发,硬件由一家提供商服务。

 

这种思路虽然没有第一种高效,但也没有大问题,一定要注意两点。

 

第一点,自己招软件团队的整体边际成本是否足够低,以我们的经验,环卫领域数字化的业务线其实不少,由机械化清扫、人工扫保、垃圾收运、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如果想把它做好做深,是需要很大的人才投入的,要考虑研发投入与项目发展匹配度。

 

第二点,选择硬件提供商时候,一定要搞清楚是选择具备硬件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而不是单一的硬件制造商,也可以理解为具备最终基础数据采集能力的提供商,因为最终硬件提供商是要通过自己的方案能力在复杂场景下将不标准的数据整合成软件能识别的标准化数据!所以如上一条所述,要把控好硬件提供商是否有这个行业的数据服务能力。

 

第三种:
 
 

软件、硬件分别找两家提供商服务。

 

这种思路,我个人不建议用,因为其配合成本一般比较高,特别是选择的两家供应商都没有环卫领域成熟经验的,最后就是各种扯皮。如果甲方已经定了这么做,那就需要慎重甄选,

 

软件平台供应商必须是做过环卫这个行业的,对行业需求比较了解,硬件方案提供商一定要具备必要数据的采集能力,比如具备所有车辆的仪表车速、里程、作业模式、油耗等基础必要数据的采集,并能转化成标准数据提供给软件方,这有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不出现配合的割裂现象。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思考总结,希望对行业从业者有所启发,理解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