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数字化的底层认知-浅谈1

前言:

最近我们有幸被邀请参与由中国环卫服务领域一家头部企业组织的关于“数字化实践”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认知偏差。

 

所以我想从两个课题-“信息化与数字化的认知梳理”、“数字化的之于环卫服务企业的具体意义和价值”做以下思考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本文作者:森鹏物联智慧环卫产品总监-常锋涛

 

 

一、信息化与数字化的认知梳理

 

1、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底层区别到底是什么?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我想就两点,第一个是数据的获取方式不同,第二个是获取数据的颗粒度不同。

 

咱们先谈数据的获取方式,信息化时代大部分的数据都要靠人工录入,数字时代大部分数据是自动获取。

 

信息化本质上解决的是数据从纸质化到电子化的过程,使信息流转的效率、信息的历史追溯性、信息的多维融合展示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的企业运转的效率。

 

但是数据的获取大部分依然是靠人工采集和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依然无法保证,依赖数据驱动管理动作的逻辑在很多场景下依然无法实现。

 

随着物联网技术、生产工具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在各行业的深度应用,使得生产过程数据的自动采集成为可能。

 

这就是信息化时代与数字化时代的分水岭,信息化+数据自动获取=开启数字化时代。

 

正是数据获取方式的变革,延伸出了另外一个维度的不同-数据的颗粒度,因为信息化时代数据都是靠人工录入。

 

所以信息的颗粒度特点一定是很显性的、粗犷的、不连续的,而数字化的数据获取方式靠智能传感设备实时获取,数据的颗粒度可以是很精细的、全面的、连续的。

 

举个例子,信息化时代我们获取一辆洗扫车作业数据,只能是人工填个考勤表(几点出车-几点收车),最多再有个定位,可以知道一个轨迹。

 

而数字化不但可以自动获取这些基础的考勤信息,它在出车期间每时每刻的作业动作、作业能耗、作业违规等实时获取。

 

就是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具体干了什么活、消耗了多少能耗、是否符合作业标准等很精细化、连续的数据。

 

有了这些全过程的、真实的、全面的“原子”数据后,平台可以根据管理需要组成各种可被分析利用的“分子”数据,进而形成不同的“化合物”指标,指导管理动作的开展。

 

所以总结来讲,由于物联网技术、智能硬件设备的发展应用,促使信息化时代数据获取方式的变革,使其数据获取更全面、更准确、更及时,从而跨入数字化时代,促进精细化运营管理,通过数字化时代数据的沉淀和积累,加之AI技术的应用,再进化到数智化时代。

 

2、环卫信息化到数字化的“来世今生”

 

上面我们梳理了信息技术发展概念层的一些认知,接下来我们回归环卫行业,梳理一下信息技术在这个行业的发展。

 

2008年前后,政策开始推行政府企事业单位实施信息化1.0建设,加之GPS定位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成熟,“智慧环卫”概念在环卫行业兴起,各地环卫主管部门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智慧环卫”平台建设。

 

在这里为什么要把“智慧环卫”加双引号呢,因为这个阶段的平台实质上就是基于作业车辆简单的定位+视频数据的信息化,我们暂且把它叫做“环卫信息化1.0”平台。

 

你能看到的大部分就是一张地图,上面标识了车辆的位置,能查一个历史轨迹,但是我们都知道环卫作业车辆是有很多作业模式的,在历史轨迹中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开了哪些作业模式,并不清楚。

 

好一点的平台产品,会提供一些人工录入的通道,但这距离精细化的管理需求还差很远,智慧化更是无从谈起,但对于当时那个阶段的确算一种进步。

 

2013年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意见》,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化机制,大批环卫服务公司进入环卫领域。

 

随之提升环卫服务能力成了各大服务公司关注的焦点,更简单地说就是如何打造“把活干好、干的效率高、干的成本低”的能力,这种能力背后其实是一套精细化管理能力的打造。

 

而真正的精细化管理需要一套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工具,这个阶段开始一些有远见的环卫企业开始建设企业的“智慧环卫”管理平台,这个地方还是加“双引号”。

 

因为他们建设的平台,依然是数据信息化1.0阶段,相比政府建的一轮只是多了更多的人工录入通道,以满足企业更多的数据需求。

 

但是这种平台建设后,通常用不到半年就会废弃,原因就是平台看起来功能还挺丰富,但是背后的数据全靠“人工录入”。

 

这样不但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反而增加了基层人员的工作量,最终的结果是基层抵制、高层看不到有用的数据,不能真正帮助精细化管理,最后逐渐废弃,企业浪费时间和金钱成本。

 

这就是环卫信息化1.0的宿命,它无法满足企业真正的精细化管理需求。

 

图片

 

我们暂且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的硬性原因是-平台无法自动获取足够全面、准确、及时的数据,还有一个隐性原因——建平台时候沿用了“项目制思维”。

 

项目制思维就是企业依照目前的需求,找一家平台开发商,依照需求开发完成就完事了,这种思维在环卫领域是致命的。

 

因为这种B端的生产平台一定是需要不断成长的,你刚开始是不可能把需求想的很清楚的,这就需要企业在平台使用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需求。

 

平台开发商不断的根据需求开发迭代,甚至平台开发商要主动深入环卫行业,不断探索贴合企业管理需求的功能,主动自我迭代,反向赋能企业。

 

所以企业寻找合作伙伴,一定要把控两点,第一、这个合作伙伴具备在环卫领域建设数字化平台的能力(软硬件一体的研发能力),第二、要有在环卫这个领域持续深耕的战略投入,两者缺一不可

 

3、环卫数字化的演进路径

 

基于以上论述,结合我们近几年在此领域的不断探索,结合生产工具的演进因素,梳理了环卫数字化的演进图。

 

图片

 

总体来讲,信息化1.0已经是过去时,信息化1.0平台必定失败,已经被很多企业验证,目前已经进入数字化阶段,数字化又是智能化的必经之路,因为没有数字化阶段的数据沉淀,不可能进化出来智能化。

 

 

二、数字化之于环卫企业的具体意义和价值

 
 

之前文章中,也多次提到过这个课题,这次我想分几个维度更具体的阐述数字化的意义。

 

1、数字化是管理落实的有效工具

 

这一点我多次提过,也是我认为数字化最重要底层价值,因为一切工具都是要服务于管理的,管理的基本模型是PDCA,PDCA的循环速度直接决定着管理效率的高低,管理质量的好坏。

 

由于环卫作业的特点,各层级管理人员不能对自己的生产资料有一个清晰、全面、准确的评价‘画像’,也就无法做出精准有效的管理动作,PDCA的基本管理模型也就很难转动起来,增效降本就很难长出。

 

数字化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各层级管理者将管理对象的各维度作业数据真实还原,清晰画像,暴露潜在的管理问题,从而优化管理动作。

 

然后再跑数据,再优化,促使PDCA管理模型高效旋转,增效降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一点我在上篇文章也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读《数智革新》中汲取环卫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浅谈1》

 

 

 

2、数字化是全过程、各环节的精准画像

 

这个从另外一个维度理解数字化的一个结果,为什么强调精准画像的重要性呢,因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过,“同等水平的管理者的决策质量与其获取的最大业务信息量(数据)正相关”。

 

用在环卫领域,其实是管理者的管理动作的优劣取决于你对管理对象是否足够的了解,从这个角度讲,对管理对象精准的数字画像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石

 

图片

 

 

3、数字化是企业核心能力沉淀的“航空母舰”

 

我们调研过一些大型环卫服务公司,他们普遍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项目是否挣钱基本上是依赖于项目经理的能力的(在这里先抛开一小部分项目本身质量比较差的情况),是需要项目经理不但能力强而且很有责任心,这个项目才能达到预期的盈利水平的。 

 

这就面临一个问题,想要项目保持一个预期水平就会极大增加人才成本,而现在市场情况是既优秀又有责任心的项目经理是可遇不可求的,市场其实很稀缺的。

 

再说,如果一个公司的管理完全依靠人,而没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模型,这个风险是极大的。

 

举个例子,假如公司有50个项目,分别是5种不同的业务类型,我们能不能只招聘5个行业顶级的项目经理,去打造5种类型项目的管理标杆,将这种优秀的管理模型沉淀到数字化平台上。

 

然后通过平台的形式复制到其他45个项目上,而剩下的45个项目经理不需要很优秀,只要你按照大的模型执行管理就是优秀的项目。

 

这样以来,给企业带来三个价值,第一是这种优秀的管理资产不断的沉淀到企业中,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二是企业是可以优化人才结构,实现人才降本,第三是最低风险的保障盈利预期。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讲,数字化工具是企业核心能力沉淀的“航空母舰”不为过。

 

图片

 

4、数字化是打造奋斗者文化的加速器

 

由于环卫服务发展的历史渊源和路径,形成了一些普遍的行业特点,第一是基层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但大部分是朴实、勤劳、简单的。

 

第二是人多、车多、作业面广、作业场景复杂造成作业量很难量化(这就催生了一部分人“吃大锅饭”的思想)。

 

这种碰撞的矛盾,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就很容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氛围,而我们企业需要的都是以奋斗者为本的正向文化。

 

所以数字化管理工具的价值,就是能形成一个对管理对象的作业量客观真实的评价体系,使公司利益向奋斗者倾斜,实现“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文化。

5、数字化是企业必走之战略

 

关于在以上环卫管理的演进路径的预判中,已经得到结论,未来的环卫服务管理一定是,人越来越少、车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智能化,也就是作业工具越来越智能化,依靠数字化、AI技术手段让管理越来越智能化。

 

日前某大型商用车企业已经在广州投放50台无人驾驶环卫车,探索智能化环卫服务落地,这种无人驾驶车辆没有“苦与累”、没有“凌晨作业加班费”,可以根据城市作业场景需求“任劳任怨”找到最高效低成本的服务方式。

 

未来势必对传统环卫服务企业带来挑战,但我们预判传统服务企业也不用过多焦虑,因为要想把环卫服务干好,我们认为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是拥有智能设备,第二是具备数字化管理能力,第三是具备行业的管理经验,而第二个和第三个恰恰是最终决胜的法宝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人驾驶技术发展成熟,属于汽车行业技术的成熟,它不可能是独家的技术。

 

一旦技术成熟会很快被更多制造厂商所应用到自家产品上,所以在无人驾驶设备方面,企业只要有资金就能买来这个条件。

 

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行业管理经验的沉淀是需要长时间的企业积累形成的,没有做过环卫服务的设备制造企业不可能快速形成这种核心能力,而这恰恰是传统服务公司的优势。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无人驾驶公司进入环卫服务领域是对传统服务企业带来挑战,但是只要及时补短板(数字化管理的能力),传统服务公司依然有绝对的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认为数字化是传统环卫服务企业持续发展必走之战略!

 

 

写在最后的总结:

 

1)数字化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真实的数据还原你难以发现的真相,其实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只要有足够的真相数据,一般水平的管理者也不难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

 

2)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区别?为什么近两年一直在提数字化?

 

其实都是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只不过前者的数据来源大部分靠人工录入,是准确性、及时性不能保证、颗粒度也很粗,不能全面的还原真相。

 

而数字化就是插上IOT的技术翅膀,直接获取准确、全面、及时的数据,其颗粒度细到“原子”,足以还原过程真相。

 

3)所以数字化阶段的关键点是必须要关注是否能够通过智能设备(而不是人)直接获取更全面数据的能力和路径。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思考总结,希望对行业从业者有所启发,理解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正!

相关推荐